 |
中国红十字会新闻中国红十字会大事年表(1904~1993)(继上二) |
发表时间:2007-10-23 浏览次数: 来源: |
|
 |
|
1、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 2、派王培元出席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 3、沈敦和辞去副会长职,政府任蔡廷干为副会长。 4、理事长朱煜辞职;推吴宝义继任,旋又辞职,改推唐元湛为理事长。 5、救护西伯利亚俄国难民,救助德、奥华侨返国;救赈江、浙、皖、鄂四省水灾。
1920年 1、中国红十字会派王培元代表参加9月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十次国际红十字大会。 2、本会创办人沈敦和副会长逝世。 3、会长吕海寰辞职,政府令汪大燮为会长,公推吕海寰为名誉会长。 4、改订组织分会章程24条,增设各省分会24处,征集会员5300余人。 5、救赈南北八省(直、鲁、豫、晋、陕、湘、闽、浙)水旱巨灾。
1921年 1、推庄籙为理事长。 2、增设各省分会14处,全国会员达26000人。 3、救赈湘、皖、苏三省水、旱、兵灾。 4、10月10日,红十字会月刊第一期出版。
1922年 1、6月25日,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会员大会,修正章程,改选议员,选出议员48人,公举王大燮为会长,蔡廷干为驻京副会长,杨晨为驻沪副会长,推庄籙为理事长。 2、11月,王培元、杨晟赴巴黎出席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 3、救赈广东、浙江等地区水灾;救治皖北时疫。
1923年 1、9月,日本发生大地震。派理事长庄籙、医务长牛惠霖率医队赴东京救护,赠日本药品、捐助金并资助华侨返国。 2、救护俄国难民。 3、全国会员近4万人。
1924年 1、选举颜惠庆为会长,蔡廷干为驻京副会长,杨晟为驻沪副会长。 2、举行中国红十字会建会2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发刊纪念册,征求纪念会员。
1925年 1、本会捐3000法郎赈助玻利维亚巨灾。 2、奉直之战,分会参加救护。
1926年 本会派任哲英女士出席11月在东京召开国际红十字会远东第二次大会。
1927年 北伐战争,组织救护队,并在上海各医院收容伤兵。
1928年 1、常议会改选颜惠庆为会长;王正廷、虞和德为副会长。 2、国府定都南京,北京总会改为北平分会,上海总办事处执行总会事务。
1929年 理事长庄籙辞职,公推王培元代理。赠聘18人为常议员,常议会设立临时执行委员会
1930年 1、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三次会员大会。 2、奉命修改会章,彻底改组。
1931年 长江大水灾,组织医防队,赴汉口工作。
1932年 1、山海关失陷,组织华北救护委员会,救护长城前线抗日军队伤兵。 2、"1·28"沪战爆发,组织救护总队,下设支队,分赴战地工作,设立临时伤兵医院40所,难民收容所5处。 3、成立特组救护队,到苏州、宜兴一带工作。 4、联合上海各善团,组织赈济东北难民联合会,拨助药物款项。 5、上海总医院、北市医院、南市医院,分别改名为第一、二、三医院
1933年 9月在上海召开各地分会代表会议,重行改组,选举王正廷为会长,并推行第一次征求会员运动。
1934年 举行理事联席会议,公推王正廷为会长,史量才、刘鸿生为副会长。蒋中正为名誉会长,黄绍雄、吴铁城、颜惠庆、虞治卿为名誉副会长,聘曹云祥为秘书长。
1935年 1、8月,召开第二次征求会员大会,400余处分会征得会员68326名。 2、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管理条例修正公布。 3、急赈鲁、鄂、皖、赣、冀、晋、豫七省水灾,美国红十字会捐汇国市10万元助赈。
1936年 1、成立经济、救护、设计三个委员会。 2、绥远战事发生,派庞京周赴绥办理,同时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华北临时分会。 3、上海市各界成立救护事业协会。
1937年 1、"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分会暨华北救护委员会举办战地救护训练,加紧救护工作。 2、召开第三次征求会员大会,添设团体会员(永久会员、维持会员)两种。 3、"3.13"沪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成立战时救护委员会,后改为救护总队,救护工作全面展开。北平成立救护事业总管理处。 4、总会集合旅沪各国名流,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募集1000万元作为救护费用。
1938年 1、国际红十字会第16届大会在伦敦举行,本会派常委林康候出席。中国红十字会当选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 2、本会派代表徐传宝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 3、战时卫生人员救护训练所在长沙成立,由林可胜博士主持。 4、苏联红会、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以及印度、捷克、英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等纷纷捐款和药品并派医务团援助中国抗日军民。 5、1938~1939年间,派医疗队分赴江西及延安等地协助新四军及八路军对军民进行医疗。 1939年 1、救护总队部在贵阳成立,推行野战区救护工作。 2、助赈黄河大水灾。 3、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英国援华医疗队来到救护总队部基地贵阳图云关。
1940年 1、总会迁重庆办公。成立驻沪办事处,扩增仰光、昆明两办事处。 2、组织8个直属医疗队,加紧重庆地区空袭救护工作。
1941年 1、举行第一届红十字周活动(至1946年共举办五届)。 2、救护委员会取消,救护总队部直承总会指挥。
1942年 将8个直属医疗队陆续扩充为医防服务队40个,分驻各地区分会工作。
1943年 1、颁布本会战时组织条例,行政院聘蒋梦鳞为会长,胡兰生为秘书长。 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战时监督红十字会暂行办法》,受制军事委员会。 3、重庆医院落成开幕,调整救护总队部业务。 4、开展后方城市公共卫生及民众医疗工作。 5、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蒋梦麟博士当选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1944年 1、国内各抗日战场开始反攻,红十字会医疗队配合开展活动。 2、急救湘、桂、黔战线上后撤的伤兵难民。 3、重庆医院与中央医院合并定名为重庆中央医院。
1945年 1、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本会工作转入复员善后及社会服务工作。 2、胡兰生秘书长赴日内瓦出席各国红十字会代表会议及第18次理事会议;蒋梦鳞会长当选为本届大会副主席。 3、与中国护士学会联合办私立蜀中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附设重庆医院内)。 4、救护总队部组设流动手术医院,加强野战救护。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共有40个医疗队,救治伤病员,护送难民。
|
 |
|
|
 |
|
 |
|